命理之学,相传发轫于汉魏之际,成形于唐宋时期,流传至今近两千年的历史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,能延存如此久远,不论它是谬是正,已经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了。况且,命学之本源出自于《易经》,深刻体现着“天人合一”的易学思想,且融合了阴阳五行、干支历法、运气学术等,构成一个博大而完整的学术体系。它属于中国古代的哲学系统,并归于易学术数学的范畴。
儒圣孔子曰: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”。孔子的弟子子夏又进一步阐述:“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”。东汉的王充讲得更直接,说:“人生性命当富贵者,初禀自然之气,养育长大,富贵之命效矣。”几千年来,测命之术以及中国人自有的天命观,已经融入了国人的社会生活之中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。在古代,上至学者大儒,下至平民百姓,无不对它倾注了莫大的兴趣,我们可以从许多史学、戏曲、小说中看到对命运或测命术的描述和论说,可以说,命学影响至深至广已经超越任何一种学术文化,在中国文化史和学术史上,占有重要地位。
有人说,随着科学的发展,算命迷信早晚会被彻底破除。我们现在不论这种预言是否在科学意义上成立,单就它是一种文化而言,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无知。文化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,算命术所根植的是人的天命观,中国人的“天命”如同西方人的“上帝”一样,科学发展到今天,为什么上帝没有被破除呢?说到底,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,而科学只是人类活动的工具,两者是不能替代的。
我注意到,近年兴起的最前延科学——人类基因学的研究,已经在某种意义上对命运的存在提供了佐证。科学已经证明,人体的DNA有三万到四万个基因,而这些基因不仅控制着生命机体形态的遗传,而且一个人的性格、智商、体质和疾病也是由基因决定的,这就意味着,一个刚出生的婴儿,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他的基因,得知他的个人才能以及将来是适合于做工程师、艺术家还是运动员,他一生会有何种重大疾病,何时得病等等的信息。如果这种技术完全成熟的话,那么“命运”的真实存在就成了不争的事实。
命理学及其天命观主张人命之根本已生而定之,而非后天努力所致,人的后天努力只起微小的作用,而非决定作用;反对它的人更强调人后天努力决定自己的命运。一个人自己的人生体会验影响他的世界观与人生观,信命与不信命,没有哪一种是正确的而另一种就一定是错误的。孔子之才学不可谓不博,抱负不可谓不大,而一生之努力不可谓不勤,可终其一生,颠沛流离,政治上一无所成,故而发出“吾命在天”的浩叹。有谁能说,孔子这种人生观是错误的呢?
所以天命观只是一种个人信仰,无非对错。如果你能认可宇宙有规律,那么,人只是宇宙的一部分,人的命运也一定有规律,命理学便是研究其中规律的学问。中国古人正是将宇宙的规律(干支体系)与人出生秉承的天地之气相联系,创立了命理学术,其思想之精深、体系之完整、逻辑之严谨是西方任何一种同类学问无法比拟的;然而,多少年来,却因其自身的推测功能和其他原因,一直被排斥和否定,遭受不公正的待遇。近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及口传文化遗产,我想命理之学,作为一种流传已久的文化现象与方术,保存并加以研究它,正是我们当前亟待要做的事情。
也许有人会问,命学古籍甚丰,而当今研究学习者不计其数,还有保护的意义吗?这让我想起瞎子阿炳,我们也知道研究学习音乐者甚多,而当代的流行音乐多到不计其数,可我们为什么还要怀念阿炳?为什么还为仅保存了他的一首音乐绝唱《二泉映月》而遗憾呢?
盲师夏仲奇先生在命理中的价值就如同音乐中的阿炳。在某些民间文化的承传上,中国人有自己的方式;许多武学、功法、绝技都不留文字,后因继承无人而在民间消失。盲师一派的论命方法也因承传上的种种限制而濒临湮灭!而它们恰恰是命学的最高水平,致少可说是我见识过的最高水平。
本书所选夏仲奇断命遗例。看着这些断例精彩纷呈,引人入胜,令人叹为观止,拍案叫绝。相比之下,我虽从研此学十余年,也只算作涉其皮毛而已,故能作解者甚为寥寥。今将夏先生之遗例存录于此,一方面是为保存这一文化遗产,供方家与学者研究之用;另一方面欢迎同道高手参于解读,以将最秘诀的民间命理方术得以完整流传于世。
|